| |||
来源:《吉林民进》(2006.3) 作者:雨晨 发布时间:2007-03-07 13:45:29 | |||
![]() |
|||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次等教育”的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又将何去何从?通榆县职业教育调研使我们感受到,农村职业教育既有在困境中挣扎的苦闷,又有获得成功经验的欣慰;既有徘徊在边缘地位的彷徨,又有即将破茧而出的喜悦。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有曲折,也有羁绊,但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希望。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陈旧的思想观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看法存在误区,是束缚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由于现行教育中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夸大,往往用一张考卷来衡量所有的人,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家长和学生将职校视为在中考、高考失利后的无奈选择,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更有甚的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根本没有上职业技术学校的概念,认为读职业技术学校没有前途,是不光彩的事,所以宁愿外出打工或在家待业也不上职业技术学校,导致职业教育被沦为“次等教育”,而正是这种“次等教育”之痛困扰中国职教发展多年。此外,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信息畅通的平台,学生对自己要上什么样的学校没有明确的定位,市场的调节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似乎已经失灵。一方面“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一些大学生到职业技术学校“回炉”竟成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却仍然狂挤大学的门槛。以通榆县为例,每年初中毕业生2000多人,去掉升高中和流失的,仅有300人左右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照国家规定的比例相去甚远。学生来到职校之后,也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虽然目前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很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校和社会的世俗眼光看来,职业教育是“副产品”,抓多抓少不影响年成。政府投入的倾斜明显地倒向了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一些高中名校、示范校的建设,则更是动辄数千万数亿元地投入。这样一来,一方面是被激发出来的愈演愈烈的中考竞争、高考竞争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矛盾日趋无法协调;另一方面,则是升学竞争的触角甚至延伸到了幼儿园,换句话说,从初等教育开始就将职业教育的幼芽及发展空间全部掐掉、挤掉,推行的几乎全部是升学教育模式。而在发达国家,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看作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被明确定义为就业教育,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便与就业形成挂钩。在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比例一般不足50%,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落实了就业。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比较困难,国家划拨的培训资金不能全额支付给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本身由于多年生源不足,自身造血功能不强,而学费又偏低,每生每年仅收800元,这其中还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食宿费用,学校在学生身上经常是“倒贴”,致使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缺少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设施和设备;专业教师外流,许多老教师得不到“补血”,跟不上时代步伐,新教师又分不进来,职教师资素质偏低,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在通榆职教集团我们看到,目前新的综合大楼虽然已经投入使用,但没有实训设备,仅有80台计算机,只够两个班教学使用,办学条件根本满足不了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有大楼、无设备,专业多、无学生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招生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职教集团的教师们不无感慨地说:“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养殖,学校骨干专业无特色,办学模式仍然是循规蹈矩,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市场用工无序,导致“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用二制度落实不到位,无序用工、不持证上岗的现象非常严重。职业教育在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中得不到多方面的帮助,反而受到多方面体制性障碍与掣肘,一般的职业学校分别要归属教育、劳动、总工会、人事等10多个主管部门管理,致使专业重复设置、资源统筹难、设备闲置或老化、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形不成合力和优势。 虽然职业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也从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看到了希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重点职校建设步伐加快,办学效益明显提高;职教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通榆县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共占地30余万平方米,2004年以来新建和改建校舍1.6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500余万;职业学校为农服务网络建设初见成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各种培训活动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多彩,基本形成了中、高职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事实上,职业教育也与其他教育一样,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更是职业意识、良好行为习惯、劳动态度等多方面的培养。在当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而“十一五”时期,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重点;温家宝总理在近期也重点提出:“除农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两大战略重点外,教育工作还有一个战略重点,这就是职业教育”。种种信息都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正在摆脱边缘地位,并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