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前工农联盟的巩固面临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工农联盟的基础发生了变化,纯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农民负担沉重,利益受损,生活相对贫困,农民分化严重,农民工问题突出。对于这些问题,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通过采取稳定地权、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创造就业机会等有效措施,保障同盟者利益,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关键词:农业劳动者;农民阶级分化;存在问题;工农联盟;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农民阶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使新时期巩固工农联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要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必须正视农民阶级急剧分化的新情况,并对此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也是新世纪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做好统战工作的基础。
一、变动中的中国农民
1、农民阶级的急剧分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劳动者减少。
农业劳动者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1999年我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乡村劳动力共有32911.8万人<1>。这部分人约占目前农民总数的60%。由于目前大陆持农村户口的劳动者约占全社会劳动者的73%,这样,将上述两个百分比合计起来计算,大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44%,比1978年70%以上大为减少。显然,近年来,中国农民阶层的规模显著缩小了。另外,这个阶层是农民阶级的主体,是农村其他阶层的母体。
2、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民分化出几个相对独立的新的社会阶层。
乡镇企业工人阶层。乡镇企业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新政策的推行和人民公社的解体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工人的主体是由离开土地的农民构成的。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共有12704万人<1>。他们的户口虽然在农村,但他们实际上已经从农业和农民阶级中分离出来,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阶层。
农民工阶层。由涌入城镇的身份上仍是农民但主要从事工人职业的社会劳动者组成。全国约有1亿多人<2>(p18-26)。农民工与农民的区别主要是从事工人职业,与工人的区别是具有农民身份。农民工处于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进程之中,在他们身上最鲜明地体现了社会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农村干部阶层。农村干部就是指村级干部(乡以上干部已划入公务员系列),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党支部成员和村民小组主要负责人组成。全国70多万个行政村里共有村干部400余万人<3>。这些干部是不在编、不脱产的干部,本人身份是农民,家里承包有土地。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代表国家利益,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又代表农民利益,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因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村知识分子阶层。由持有农业户口但在乡村从事教育、科技、医药、文化、艺术等脑力劳动为其家庭主要生活来源者组成。这些人主要有农村中、小学中的民办教师,乡镇医院中农业户口的医护人员,乡村医生,乡镇农技站、文化站中农民身份的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等,人数约在500万人左右<3>,占农民人数的1.1%。他们在我国农村社会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阶层。
个体劳动者阶层。也有不少农民独当一面,干起了个体经济,这部分农民约占农民人数的6.5%<4>。1979年后允许农民个人承包企业。农村中一些所谓能人,主要是过去的生产队干部和过去的社队企业干部承包了村社的企业,也有人自筹资金,办起了企业。经过十余年的演变,目前这批人有的成了乡镇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有的成了私营企业主,我国农村中新兴的工商层都是社会地位和素质比较高的群体。因此,这个群体的活力和发展潜力都会是巨大的。
总之,1979年以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解体,农民家庭开始有了独立经营的权利。80年代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也有所松动,在政策放松的背景下,我国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开始脱离农业劳动,转而从事其他多种职业。由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一方面,纯粹的农业劳动者和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劳动者的数量大为减少,中国农民阶层的规模显著缩小。另一方面,农民阶级的急剧分化,使工农联盟的巩固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二、巩固工农联盟面临的新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农业劳动者阶层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真正突破者,是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者,是市场经济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连年获得丰收,不仅很快就一举解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吃饭问题,而且推动了中国整个体制的改革。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改革和发展的受益阶层,但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层便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了。特别在1997年以后,由于大宗农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销售困难,价格显著下降,乡镇企业不景气,进城打工变得更加困难,以农业为惟一收入来源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减少的,而各种税收负担却没有减轻,所以,这个阶层利益受损的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很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农民阶级急剧分化,其中最大的分化就是产生出人数众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民工两大阶层。这两个阶层的人们身份仍是农民,绝大多数保留有承包的土地,但主要从事工人的职业。他们具有兼业性、自发性、候鸟型、边缘型和失范性等诸多特点。
农民工阶层的问题更多一点。他们具有产生速度快,分布较集中的特点。农民向城市的流动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长,年均增幅均在10%,他们流动到城市后所从事的大多是城市人不肯干的或不屑于干的工作。其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长、闲暇时间少,基本处于工作、吃饭、睡眠这种最原始、最简单、最单调的生活状态中。在城市人的眼里被固定为“又脏又穷”和不懂礼貌的“民工形象”,成为城市的“二等公民”。他们表现为普遍具有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较强烈的受挫情绪,由此引发不满、焦虑、苦闷、彷徨、悲观等心理,甚至滋长出反城市社会的情绪。他们同时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无规范的状态,既失去了原先生活的农村社区文化的约束,又没有被同化进新的社区文化之中,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失范状态”,造成计划生育难以控制、治安形势严峻等问题。
三、新世纪巩固工农联盟的对策建议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必须正视农民阶级急剧分化的新情况。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产业工人的队伍,工人和农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方面有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但同时,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急剧分化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目前,巩固工农联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减轻农民负担,处理好农民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
1、稳定地权,减轻农民负担。有关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大规模地减少农业劳动者,从而富裕农民。针对这一目的,相关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首先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正确认清农民已经分化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政策,解决好增谁的收、减谁的负的问题。在目前,真正应当减负增收的是低收入的纯农户,或以农业为主、很少兼业的低收入农户。二是要彻底稳定地权。可以考虑从法律上使农地使用权永佃化,真正做到“生不增,死不减”,再在此基础上使农地永佃权的流转(包括抵押、买卖)完全合法化。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人口增加的农户对更多土地的要求,又可以真正防止对农民土地的无偿或低偿剥夺,使这类侵权与损害失去所谓的合法性;还可以为那些愿意转移到其他产业的农民提供启动资金。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经济收入低于贫困线的群体主要是在农村地区。1999年,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高出城镇居民10.7个百分点(分别为52.6%和41.9%),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只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5>(p6) 同时,由于青壮年民工大量流出,农民的养老问题、生活保障、医疗就诊、子女入学、荒灾救济等方方面面困难重重。而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主要在城市,农村还是盲区。政府应考虑为贫困农民建立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建立起一个能够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制。
3、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步伐。对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民工阶层要尽早“定位”。可以采取诸如“用土地换户口”等方法,放这两亿多的农民进城,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对于农民在城市劳动的合法性给予一定的保障。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让出土地后可以扩大劳动者的人均耕地面积,提高这个农民主体阶层的劳动收入,进一步改善工农关系。近几年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要想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惟有如此,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是世界发展农业的普遍规律。二是可以有力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通常而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推进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绕过城市化走向工业化的道路。目前,我国工业化率已达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多一点。通过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来扩大市场空间,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三是可以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提高城市的社会稳定度,化不稳定的因素为稳定的因素。<6>(p90)在目前的情况下,虽然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还不具备条件,但是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另外,就流入城市农民的总体而言,应考虑给他们一定的准市民身份,使他们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应的地位,从而增强其对城市的认同感。
4、创造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工阶层的权益。
第一,要坚决杜绝限制、歧视性的就业政策,让农民工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特别是享有同样的就业政策。采取自由竞争的形式,让精英者可以有滚动上升的机会,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加强工农联盟。
第二,由政府管理部门在大城市里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流动人口的“最低生存保障”体制,以使得那些失业的、身上一点钱也没有的外来民工能够通过“公共劳动”找到饭吃,这样可以减少犯罪率,使得那些陷入困境的外来民工能够暂时找到合法的活路。同时,此种体制,也可以将散乱的农民工纳入一定的管理体系。
第三,雇人单位不管是公有体制的还是私人的,都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受雇者支付一定的保障金、保险金,这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法规,问题是很多用人单位都只顾省事或多捞钱,拒不执行相应法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监督实施。虽然监督实施的责任主要应由各级政府的劳动部门来承担,但是,工会、青年团、妇联、各类民间NGO以及大众传媒等也应有所作为,而不应袖手旁观。
第四,法律救助。农民工普遍会遭遇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情况,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身体虐待,二是超时超强度劳动,三是拖欠工资,四是用人单位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在实施法律救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事实为依据,应该考虑用法律去约束雇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应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统战工作,要求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照顾同盟者的利益,通过具体的社会政策和不同的调节方式不断地解决和消除农民工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孙立平. 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战略与管理,2002,(1).
<3>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96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
<4> 李强.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6> 安徽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大影响.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1(3).
(安徽省池州师专历史系,安徽池州,2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