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国之志
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人类历史提供了最为完整的社会形态,也为人类思想史提供了意义完整的文化形态。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所构成的人文精神绵延至今。从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到孟子的“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五四运动知识分子喊出的爱国口号,无不让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但中国以往知识分子实现“以天下为已任”的途径和实现标准,与今天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实现理想的道路是迥然不同的。
二、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现状分析
1、社会变革对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影响
纵观20世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人们感到了中国共产党才是始终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让党外知识分子感到特别欣慰的是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使他们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并逐步增强了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以经济全球化、市场自由化、信息技术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了新的发展,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国内形势看,在党中央坚强正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敌对势力仍然企图对我“西化”、“分化”;中国加入WTO后,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国际国内形势的这些变化必然会在党外知识分子心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激发他们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热情。但也有少数党外知识分子社会意识的出现萎缩。
2、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心态与行为分析
心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表述,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心态指的是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参与政治活动时的一种心理反应。近几年来,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变化与发展,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心态和行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调查,大体有以下种:
心态之一:无论形势怎样变化,作为知识分子都应该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但不能放弃自己的专业,应该把所学贡献给社会。持这种心态的党外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他们中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者中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本职工作,同时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也很高。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的人文思想,努力为社会创造新的技术或提供新的思想养料或培养新的国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人类文明的创造。
心态之二:政治要参与,参与的途径各有不同,也可以通过加入民主党派实现参政议政的目的。持这种心态的党外知识分子一方面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充分的认识,参与政治的热情很高,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加入民主党派多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另外还想通过民主党派不同职业知识分子成员之间的广泛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扩大自己的视野。
心态之三:如果有机会还是走仕途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持这种心态的党外知识分子一方面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社会发生了逆转。切身感到文化生产不能给生产者带来荣誉、金钱、地位,而权力却能给予,少数党外知识分子不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而是千方百计找路子,希望进入仕途。这种心态的党外知识分子由于参政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失望也越大,最容易产生消极颓废思想。还有些年轻的党外知识分子不满足学术圈内的荣誉,苦心钻营,混入仕途,这些人非但不能把新文化精神带入政治生活,推进民主,反而利用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视,变得油滑起来。
心态之四:如果参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就热心参加,否则就不感兴趣。新的时期,年轻的党外知识分子日益增多,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经济利益的主体所形成的一些观念,必然要在政治参与中表现出来。少数党外知识分子在参与政治活动时,开始注重个人实惠。无论是国家的政治决策,还是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凡是与自己利闪关系不大的事,就不愿参与,一旦涉及了自己的利益,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
心态之五:政治要谈,但还是少参与为妙。据调查,少数年龄较大的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心态是“敬而远之”,即尊重政治,崇尚政治,对政治给予积极的评价,但行动上回避,不愿参与政治,或者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敷衍了事。他们经历了“文革”,目睹了十年动乱给知识分子带来的身心摧残。对政治问题噤若寒蝉。即使中国目前的民治问题是一个禁区。少数党外知识分子把“不谈政事最保险”奉为格言。这种过于谨慎的参与心态表明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的参与意向与参与行为之间有相当的距离。
三、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的几点对策
江总书记在“三个代表”讲话中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争夺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我们要有政治远见,及早研究对策,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国家事业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改进管理干部的方法结合好,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和办法。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重要性。知识分子历来被认为是最具理性的,最具有责任感的,因而也是具有高度政治能动性的。新的时期,党外知识分子和党内知识分子一样能充分感受到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发展的国内形势。面对新的形势,知识分子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意识形态,锻造理论武器。这一作用非知识分子莫属(包括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的这一作用。
第二、积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参与政治。一般而言,党外知识分子是以自由人的身份,以边缘的政治地位针砭时弊,评判社会。当前,党外知识分子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素质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全方位的开放,西方消极的一面会随之影响一部分党外年轻的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者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扒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认真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参与政治活动。
第三、充分认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努力为党外知识分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显才华,实现其人生价值。早在90年代,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把振兴祖国的历史重担主要放在了知识分子的肩上(包括党外知识分子),提高了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党内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者应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与有关部门协调,改善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展示才华,使其学有所用。
第四、改善干部管理方式,重用党外优秀知识分子干部。各级统战部门在推荐党外知识分子干部时要认真摸底,严格把关,不失时机地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党外知识分推荐给组织人事部门,让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各级党组织要改善干部管理体制,过去在党外知识分子干部的任用上,多数都安排在文、教、卫等部门。这并不是说文、教、卫不重要,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有些党外知识分子干部同样有能力管好工农业生产、高新技术产业等经济工作。把他们放在这些领域,充分发挥其领导、管理和专业才能,使其更好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