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快城区蔬菜基地建设
民进池州市委会
2004年,市政府把加快城区无公害“菜篮子”基地建设作为为民重点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三年来,市政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70万元运用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蔬菜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缓解城区蔬菜供应,平抑蔬菜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起步晚,城区规模又逐渐扩大,我市“菜篮子”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为此,民进池州市委会就加快我市蔬菜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报如下:
一、我市蔬菜基地建设的现状
2004年至2006年,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市政府投入资金在贵池区原高脊岭乡、乌沙镇民生、长乐、项赛、谷塘、中河等五村建成无公害、标准化专业菜地3031亩,其中,钢架大棚370亩、竹木大棚100亩,累计生产蔬菜13600吨,其中2006年就生产蔬菜9200吨,占城区供应总量的72﹪,花色品种占有率达72﹪。2006年乌沙镇、高脊岭乡蔬菜基地还建成2个田间收购市场,在城区农贸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直销点2处,由五个蔬菜产销合作社和蔬菜大户牵头,采取订单农业方式与菜农签定包销合同。同时,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率达到70﹪。还应用推广了“猪—沼—菜”等生产模式。
二、我市蔬菜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区、乡镇、村四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城郊蔬菜基地建设虽然有了实质性进展,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 劳动力缺乏。蔬菜生产是一项费工费时的农活,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在家的大多是老弱妇孺,劳动力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蔬菜基地的发展。
2、 专业菜地面积小,设施栽培面积小。池州城区人口已突破15万人,新建蔬菜基地不能完全满足市场供应。同时,设施栽培是满足淡季蔬菜供应的有效措施,近两年虽然发展较快,但基地设施栽培面积仍较小,很难平抑蔬菜“伏缺”和“冬缺”的价格。
3、 新建基地在转化成专业菜地过程中的不适应。一是土壤不适应,稻田变菜地,必须三年以上改良才能变成熟化菜地;二是种植习惯不适应。粮农变菜农,种植方式改变,农户要重新学习,掌握种菜技术,需要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种菜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经济效益才能逐步显现,菜农积极性才能提高。三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不同于大宗农作物定点收购,种菜就要卖菜,必须进入菜市场,大多数农户一时难以接受。
4、蔬菜基地水电系统、公路通畅问题亟待完善,蔬菜园区绿化、沼气池建设等相对滞后。
5、蔬菜基地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产品品牌和市场占有率问题也不容忽视。
6、蔬菜基地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导致监管难度加大,尤其是进入夏季的时候,随着虫害的加重,部分菜农为减少生产成本,仍然使用高毒农药,严重威胁着市民的身体健康。
三、加快蔬菜基地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菜篮子”市长(行政领导)负责制。要建立促进蔬菜业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成立池州市蔬菜建设工作组,市分管负责人任组长,统一协调指挥全市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市蔬菜办负责全市蔬菜基地建设的具体工作。对在蔬菜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给予批评,形成“菜篮子”工程激励机制,让蔬菜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2、蔬菜基地建设要立足长远。要充分利用池州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的自然条件,想尽办法把池州市的蔬菜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尤其是要扩大专业蔬菜基地,增加设施栽培面积,形成产业规模。蔬菜基地不仅要满足城区供应,更要创建品牌,让池州的蔬菜走出去,为农民的增收开辟新的增长点。
3加大蔬菜基地的菜农培训力度。建议由市农委牵头,贵池区农委配合,对基地菜农进行针对性培训,实行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有目的地培养蔬菜种植能手。同时,选派农业技术人员蹲点指导,提高种植技术含量,用科学来指导菜农种植蔬菜,为菜农的创收提供技术保障。
4、强化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快无公害蔬菜工作。强力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尽快制定《池州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规程》,实行乡、村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推动我市无公害蔬菜认证工作,让市民能够吃上放心菜,保障市民蔬菜食用安全。
5、切实加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政府要投入资金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在各个蔬菜基地和蔬菜销售点进行快速检测,同时,制定检测人员追究制度,从严管理。对城郊菜农种植的蔬菜更要加强检测,城郊菜农流动性大,生产的蔬菜量少,危险性更高。发现问题蔬菜要严厉处罚,惩处的力度一定要大,必须要达到惩治的效果。
6、政府采取相应的补助措施,优化服务环境,吸引蔬菜基地的农民弃稻种菜,让农民在蔬菜种植中尝到甜头,乐于从事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
朱正启
二○○七年三月二十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