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民主党派如何面对新形势,正确认识参政党的性质、职能,找准位置,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
正确认识形势,摆正位置,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接受共产党领导是民主党派自身发展历程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众所周知,伴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民主党派走过了与中共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辉道路。中国的民主党派大多产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在民主党派产生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独裁,共产党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党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就必须求得中共的支持与合作。正是在新民主主义这一政治基础上,民主党派与中共经历了一个由松散合作到亲密合作、公开宣布拥护中共,并以实际行动帮助和支持中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过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民革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香港相继发出通电,拥护中共中央“五一”号召,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各民主党派与中共一道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从此,多党合作进入到以共产党为执政党,民主党派为参政党,在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作用的新阶段。“文革”中各民主党派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摧残,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经受住了这场严峻的政治考验,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动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五届政协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成为国家的意志。1997年各民主党派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将坚持共产党领导写进了各自的纲领和章程,成为 各民主党派一切行为的准则。
在我们国家,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定,除了它在各党派长期合作的主观努力及其正确政策外,从更深意义上说,是中国政治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形成、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之上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
正确认识参政党的地位
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对参政党的概念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在履行职能的全过程中,都要讲政治,要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出发;参政不是执掌政权,不是同共产党联合执政;参政党不以竞争权力机关的席位为目标,更不以争夺国家执政地位为目标。
正确认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参政党自身建设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确立参政党就是参政党的思维定位。只有找准“位置”,才能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